华人地产经纪的头衔们

时间: 2012-05-06 14:29:23 文章来源: 安居网
浏览:

1,经纪的各种头衔都是真的吗?

随便翻开华人报纸,往往是铺天盖地的地产经纪广告,照片看上去一个个西装革履,一付成功人士范儿,每个人都获得过各类奖项,“特许经纪”、“总统大奖”、“白金大奖”、“钻石大奖”、“超白金大奖”、“Top 5%”、“最高大奖”、“年度总冠军”……应有尽有。相比之下,称自己为“金牌经纪”、“地产专家”的简直就像谦虚得骂自己是垃圾。有些头衔甚至不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也就是说,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相信很多人会对这些头衔有疑问。大家知道,报纸只管赚钱,没人对广告内容进行核实,只要给钱,你自封个“全宇宙永垂不朽大奖”也没人管。

多伦多有几位打广告最多的华人地产经纪,除了常见的报纸广告方式外,还有电视、公共汽车、候车亭等。几人都把人类能想到的各种顶级头衔强加到自己头上。有趣的是,几人同属于一个地产中介公司,不可能有几个“第一”吧?至少有几个人肯定在说谎。
 
笔者的一位经纪朋友,在一家中型公司做。实际上牌子是大公司,但下面的分支机构都是独立的小公司。据她讲,一年做15–20单生意,也就是平均每月1.5单左右,就可以获得公司顶级的“总统大奖”。所以,姑且不论经纪的这些头衔是不是自封的,即使是真的,含金量也不一定高。
 
2,什么是“特许经纪” ?
 
在诸多头衔中,“特许经纪”最忽悠人。“特许经纪”的英文原文是Chartered Real Esate Broker,它是地产公司给其下属分支机构的一个特许经营的地位称号,说通俗点就是,该地产公司特许挂靠在其旗下机构的这位地产经纪可以用其商号从事地产经纪业务。

来自一切都必须特许才能经营的中国的地产经纪们深知“特许”在中国人心中的份量,故弄玄虚地声称自己是“特许”是投新来的中国人所好,给人一种是政府“特许”其从事经纪职业的错觉,其实他(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地产经纪。

少数地产公司搞特许分支机构经营也是自我炒作故弄玄虚的做法,加拿大大部分地产公司没有这样做。
 
3,经纪真的代表客户利益吗? 
 
先拿买方经纪来说吧,客户以尽快的速度买一个尽量贵的房子,才符合经纪的最大利益。显然这和客户的利益是高度不一致的。很多经纪带客户看房时,都是强调这些房子的优势在哪里,鲜有提及缺陷的,当客户是白痴。看了几次房就不耐烦了,言行上不断流露出催客户快点买的意思。相比之下,卖方经纪的利益倒是和卖主颇为一致,即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价格卖出。
 
4,“建筑师”,“验房师”,“装修师”、“博士”、甚至“飞机师”都出来了。 
 
光标榜自己获得的各种大奖显然还不够说服力(因为这样做的人太多了),相比之下,各种“师”就显得自己的知识面比较广了。但这和房屋买卖有关系吗?我的感觉是好听多于实用。无论是什么“师”,他懂得再多,对做成这单生意有不利影响的真话他也不会说,何况他还不一定真懂。
 
5,“谈判专家”、“谈判高手”,都是忽悠不懂的人。
 
房产交易中的“谈判”,不如说是“讨价还价”更为准确。比如说,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过程中,双方看重的只是对方的出价是多少,而不是你出这个价的理由。房屋的成交价反映的是当时房市的价格走势和供求关系,与经纪的“谈判能力”没多少关系,何况最后的成交价都是卖主和买主拍板的。如果出现“抢offer”状况,就更简单了,价高者得,与经纪的谈判水平就更没关系了。不信的话,你可以给任何“谈判精英”打电话,问问他们,凭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能不能帮你买到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房子?如果有,也是房子本身问题,如拍卖房等。  
 
6,“团队运作”,一种宣传手法而已,没有实际意义。 
 
90%以上的所谓“团队”都是由夫妻或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团队”一般都号称每个成员各有专攻。但房屋买卖就那么几个步骤,谁做过一遍都会懂,没什么疑难课题需要“专攻”。     
 
作为客户,面对令你眼花缭乱的经纪无从选择,我们只能无奈地说“让忽悠来得更猛烈些吧!”
标签: 经纪

(共条评论)网友评论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将会获得更多关注)

iU91.com是按照华人文化习惯开发的面向加拿大华人的中文自助放盘系统,已经成为华人买房、租房和生意买卖的必备工具。独特的“学区找房”满足了华人重视子女教育的需求。 “地铁找房”和“地图找房”使新来的移民和留学生在不熟悉城市的情况下快速地找到交通方便和生活机能优越的住房。“社区环境”可以使购房者知道入住社区的人口和社会结构状况。

×
分类查询
顶部
底部
×
分类查询